方便出行,分享查看:
【一般形式】对于大部分绿皮车和空调列车:
[A] 1号座位肯定靠窗,以0、4、5、9结尾(此乃全章重点,切记切记~)的号数(见附录-图1)也靠窗。
[B] 对于列车长办公席所在的车厢以3、4、8、9结尾的号数靠窗。
【分析过程】
[A]无列车长办公席的车厢
排列如下:
* * * * *
窗| 5 6 7 | 道 | 8 9 |窗
窗| 0 1 2 | 过 | 3 4 |窗
* * * * *
没有0号的座,是从1号开始的,所以1号也靠窗。座位号具体排列如图1所示。
B]有列车长办公席的车厢
排列如下:
* * * * *
窗| 9 0 1 | 过 | 2 3 |窗
窗| 4 5 6 | 道 | 7 8 |窗
* * * * *
按规律可得,尾号是3、4、8、9的靠窗。座位号具体排列如图2所示。
顺便说一下,一般长途车列车长办公席在8号车厢,短途车一般在5号车厢.
1现在我国国产客车车厢有22型、25型<纠1>、可躺式等。国内目前较为普遍使用的是22型和23型客车,他们分别在车门附近印有YZ22和YZ23的字样。这两种型号的车厢内靠车窗的座位号是不同的。22型车厢靠车窗的座位号的尾数逢0、4、5、9,23型车厢靠车窗的座位号的尾数逢2、3、7、8。每趟列车编挂118定员的车厢占多数,而且一般都有一个或二个112或116定员的。有的可坐116人或118人,座号排列不一,但有规律可循:
1)118定员的车厢,凡是座号尾数有0、4、5、9的便是靠窗口的【见附录-图2】。2)116定员的车厢,凡是座号尾数中有2、3、7、8的便是靠窗口的【见附录-图4】;
PS:列车长办公席一般设在112定员或116定员的车厢,一般长途车列车长办公席在8号车厢,短途车一般在5号车厢.
2.动车
一等座车厢
窗|5 6 | 过 | 7 8 |窗
窗|1 2 | 道 | 3 4 |窗
一等车:能被四整除或被四除余一的座位号,外加51号。
二等座车厢
窗| 6 7 | 过 | 8 9 0 |窗
窗| 1 2 | 道 | 3 4 5 |窗
二等车:1-6车、9-14车为尾数1、5、6、0的座号;8车、16车为尾数1、4、5、9的座号。
3.高铁
座位标号是A或F的
<纠1>原文为21型,现基本绝迹
<纠2>原文为4、5、8、9,修正为3、4、8、9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附 录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【图1】108座车厢座位分布表(貌似不常见)
靠窗的尾数:0、4、5、9 外加 1、108 ,排列如下:
001 002 | | 003 004
005 006 007 | | 008 009
—————-| |———–
010 011 012| | 013 014
015 016 017| | 018 019
—————-| |———–
************
—————-| |———–
100 101 102| | 103 104
105 106 | | 107 108
—————-| |———–
【图2】定员118座的车:(非新空车、新空车以及128坐一样)
靠窗的尾数:0、4、5、9 外加 1、118,排列如下:
第一排:窗04 03 || — 02 01 窗
第二排:窗09 08 || 07 06 05 窗
第三排:窗14 13 || 12 11 10 窗
第四排:窗19 18 || 17 16 15 窗
* * * * *
【图3】新空车112座:
靠窗的尾数:3、4、8、9 外加2、5、112,排列如下:
第一排:窗02 01 || — — — 窗
第二排:窗04 03 || — — — 窗
第三排:窗08 07 || — ?06 05 窗
第四排:窗13 12 || 11 10 09 窗
第五排:窗18 17 || 16 15 14 窗
第六排:窗23 22 || 21 20 19 窗
* * * * *
【图4】非新空车116座:
靠窗的尾数:2、3、7、8 外加 116,排列如下:
第一排:窗02 01 || — — — 窗
第二排:窗07 06 || 05 04 03 窗
第三排:窗12 11 || 10 09 08 窗
第四排:窗17 16 || 15 14 13 窗
* * * * *
补充:
列车车型分类:
单层硬座车厢型号:YZ22和YZ25系列、YZ19和YZ23(后二者用于慢车)
解释:
1)YZ22系列:属于绿皮非空调车厢,逐步被同样是绿皮非空调的YZ25B车厢替代;
2)YZ19和YZ23:用于一些慢车。
无论YZ22系列还是YZ25系列,都是定员118人,除了1、4号座以外,其它的座位号尾数为0、4、5、9的为靠窗座位,而带列车长办公席的车厢(一般长途列车是紧邻
餐车的第一节硬座车厢),因为列车长办公席占掉了一组座位,变成了尾数为3、4、8、9的为靠窗座位。
See: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4b76b60e0100pp1x.html